天氣預告週末會變天,趁著變天之前,到東北角健行一趟。今天的行程,從福隆火車站出發,經嶐嶺古道、雪山尾稜南段至大里天公廟,再到大里火車站搭車回福隆。
其實也有想過走到埡口後,可以繼續接草嶺古道走往遠望坑親水公園,然後再步行回福隆車站,如此可完成一個O型路線,路程也不遠,但遠望坑親水公園距離福隆車站有幾公里的柏油路要走,我不是很想走柏油路,且天氣也不穩定,所以今天循著雪山尾稜南段走到埡口後,就決定往大里天公廟下山了。
本日路線:福隆車站-石城仔嶺土地公祠-福隆山-大湖山-桶盤堀尖東峰-桶盤堀尖-啞口-大里天公廟-大里車站
今天所走的路線,全程約12公里,含休息拍照,以及在古道客棧用餐40分鐘,全程共耗時5小時20分鐘,此路線有山景、有海景、有人文、有歷史,下山後還可以到東北角的漁港吃海產,是一條非常推薦的登山路線。
嶐嶺古道開通較早,為淡蘭古道最北的路線,也是最早的淡蘭古道,在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以前便已形成。清咸豐二年(1852年)出版的「噶瑪蘭廳志」曾如此描述這條古道:「嶐嶺在廳治之北五十里以高得名,石磴如梯,煙雨籠樹。所謂嶐嶺夕煙,乃八景之一。 嶺腳有防汛,為從前入蘭孔道。」
嶺隆古道沿線遺跡無數,聚落、石厝、梯田、隧道…因未受現代經濟開發,古道沿途過往經濟與民生文明鑿痕處處。古道入口外的外隆林聚落,主要為舊隧道相關遺跡。古道入口至木橋過溪前段,此段自然及人文遺跡最為豐富。
留有舊時經濟與民生用途的打石窟、炭窯等。自木橋至石城嶺嶺頂(啞口)段,則有石屋。過嶺後下坡至古道出口段,因地形陡斜,所留遺跡較少。古道出口外則有石城聚落、嶐嶐溪三坑聚落,保有多處石屋遺跡,顯示多個小型居住群落。
位於古道入口外(亦為舊草嶺墜道口外)之外隆林街聚落,早期除鐵道外原皆為農田,後古道三坑聚落居民遷移後,部份居民落腳於此,而漸成一新聚落,目前為一住家約三、四十戶之小聚落,人口外流嚴重,聚落內多為老人。
該聚落係因當年政府籌開(舊)草嶺隧道,成為取材要道與人力徵召來源。現外隆林街北側「番仔田」舊址,日政府更在此建造一座磚窯以供建造需求。理髮廳、撞球間與打鐵舖等民生娛樂也因興建而隨之興起。
(舊)草嶺隧道完成後,在火車奔馳的六十年間,外隆林聚落及其附近的發展也隨隧道一同興衰。原有隧道因火車機種不斷的改良與進步,雖曾幾次拓寬,最後基於經濟效益的考慮,決定廢用舊道、重開新徑(如今之草嶺雙軌火車隧道)。
從民國七十四年鐵路雙軌化,闢建新「草嶺隧道」後,舊隧道兩頭封閉,停用後的舊「草嶺隧道」亦隨塵封十數年而少為人知。
嶐嶺古道的歷史早於草嶺古道,它不像草嶺古道沿路都有鋪設石階,這條山徑全程都是泥土碎石路,兩旁林相原始完整,故也保有自然的風貌。隆嶺位於草嶺東北側。
嘉慶十二年,台灣知府楊廷理入噶瑪蘭平亂, 修築草嶺古道,從此草嶺古道成為淡蘭之間主要往來的官道。其後,隆嶺古道漸少人走,而漸趨沒落。
目前嶐嶺古道只剩下福隆內隆林下至宜蘭石城段,該古道大致位於「舊草嶺隧道」之上方,遠在草嶺古道開拓前,乾隆年間寓居三貂社漳人吳沙數次越過嶐嶐嶺古道前往哈仔難(宜蘭)開發。
而嶐嶐嶺古道又稱嶐嶺古道,據文獻紀載: 「嶐嶐嶺:在廳治北五十五里,以高得名。石磴如梯,煙雨籠樹,所謂「嶐嶺夕煙」,乃八景之一也。嶺腳有汛防,為從前入蘭孔道」,又云「噶瑪蘭入山孔道,初由東北行自淡水之八堵折入雞籠,循海過深澳至三貂、嶐嶐嶺入蘭界。」
由上可知,嶐嶐嶺古道為往昔入蘭第一孔道,道光5年(1825年)宜蘭通判烏竹芳定蘭陽八景之一「嶐嶺夕煙」之後,自此稱為「嶐嶺古道」。
又早期淡蘭古道是走繞海路入蘭,路線大致由至八堵港越過獅球嶺到基隆後,再沿海行經瑞芳深澳至貢寮澳底一帶三貂社到福隆越嶐嶐嶺下石城至宜蘭。
嘉慶12年(1807年),因海賊朱濆侵擾噶瑪蘭,時任台灣知府楊廷理,遂於丁卯9月9日由陸路艋舺出發到宜蘭蘇澳與水師提督王得祿會合,驅走佔領該地海賊朱濆,此為楊廷理首次入蘭。
謝金鑾在其《哈仔難紀略》之楊太守紀程云:「自艋舺東北行,十五里至錫口,又十五里至水返腳,又十五里至七堵,又十五里至蛇仔形,可住宿。蛇仔形二十里至武丹,又二十里至丹裏,又十里至三貂社,亦可住宿。三貂五里至壠攏,又二十里至卯里嶺腳,…,又十里至五圍,…新猴猴逾嶺十五里至蘇澳。」
前揭楊廷理入蘭路線,約從現今台北萬華(艋舺)向東北方向行,經松山(錫口)、汐止(水返腳)、七堵、八堵後並不折入基隆(雞籠)走繞海路線,而是沿基隆河上行到瑞芳與侯硐之間蛇子形,過溪後越過三貂嶺到牡丹(武丹)後走向燦光寮山區循汛塘路經雞母嶺下至打鐵寮(雙澳公路6K處),續行丹里經澳底、舊社(三貂社),過溪後到福隆車站(壠攏),後越嶐嶺古道下到石城(卯里嶺腳),再經宜蘭五圍到蘇澳。
此次軍事行動後,楊廷理曾寫詩感嘆當時過隆嶺古道的情景:「…漫道經行曾萬里,危巔措足步徐徐由艋舺錫口至蛤仔難,中歷蛇仔形、三貂、嶐嶐三大嶺,過溪三十六里,危險異常,生番出沒,人多畏之。」
嗣後因籌劃噶瑪蘭建廳事宜,又於嘉慶15年(1810年)孟夏(四月)五日再度入蘭,於六日重上三貂嶺頂口占詩云:「三貂甫過又嶐嶐,嵐氣迷漫日乍紅。矗立參天雲際樹,橫空跨海雨餘虹…」。楊廷理曾五度入蘭,前述二次是走嶐嶺古道入蘭無誤,至於其第三次至第五次是否走嶐嶺古道,目前史料文獻闕如,尚待查證。
道光元年(1821年),姚瑩著名的《台北道里記》,描述由三貂嶺過後走「草嶺古道」入蘭之行旅見聞,該紀程中提到「「在楊廷理新開路東,因其路迂遠,人不肯行,故多由此舊路。」
另據《噶瑪蘭志略》紀載:「又查舊路由三貂大嶺至牡丹坑、遠望坑,新路三貂嶺至三貂社、嶐嶐嶺,俱由大里簡入頭圍。未設官以前,民人自設有牡丹坑、遠望坑、三貂社、大里簡、頭圍共五處隘丁,護送出入行人,每名送隘丁辛勞錢四十文。」
由上述可知所謂新路係指過三貂嶺下牡丹坑後折向燦光寮山區行走後經三貂社再越嶐嶺古道到宜蘭路線;而舊路係指下牡丹坑後走粗坑口、頂雙溪、下雙溪經遠望坑過草嶺下大里到宜蘭路線。其中遠望坑到大里這段山徑即是現在所稱「草嶺古道」。
嶐嶺古道+雪山尾稜南段縱走(福隆~大里)健行航跡:https://www.sports-tracker.com/workout/davidwang400/627cc27ee4ced4605ee528fe
早上10點50分左右,抵達福隆車站,將車輛停放在遊客中心的停車場,帶了兩瓶綠茶輕裝出發!這個停車場的收費算公道,今天停車約六小時,收費130元。
福隆車站畢竟還是個比較熱門的車站,原來這裡也有計程車,看來下次如果要走草嶺古道+桃源谷步道下大溪,可以從福隆車站搭車至遠望坑親水公園就行了,省得回程還要多走一段柏油路回去取車。
要前往嶐嶺古道,首先走到福隆車站門口後,左轉沿著水泥路一直走,直到「舊草嶺隧道北口」就對了。
來到福隆,除了可以走古道,另一項休閒活動就是騎乘自行車。
「舊草嶺環狀自行車道」從福隆車站出發,沿著鐵路邊往東向行騎,至福隆舊草嶺隧道北口,穿過隧道,抵達隧道南口的石城,再沿著濱海公路的自行車道,經萊萊地質、四角窟觀景平台三貂角及馬崗、卯澳、福隆等聚落漁村,騎返福隆車站全長約20公里。可以騎乘單車穿過時空隧道,迎著海風欣賞蔚藍太平洋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走著走著,看見民宅前的樹幹上有指標,跟著指標走就對了。
經過一處岔路口,指標寫著左走往隆隆山,這是雪山尾稜北段的方向。有些人會走雪山尾稜北段再接南段,完成雪山尾稜全段縱走,不過我今天的目的是探訪「嶐嶺古道」,再接雪山尾稜南段,故雪山尾稜北段不在今日的計畫之中。
路旁有一座土地公廟,雙手合十禱告一下,請土地公保佑登山平安。
續行水泥路,路旁右側有個免費的停車場,腹地還頗寬敞。
在舊草嶺隧道北口前200公尺處,涼亭旁立著一方兩米多高的「吉次茂七郎紀念碑」,紀念當年日籍工程師──吉次茂七郎為隧道工程的殉職。
當時舊草嶺隧道的總監造是吉次茂七郎,日本福岡縣人,原是陸軍砲兵少尉。退役後擔任總督府鐵道部草嶺隧道的總監造,宜蘭線兩座最長的隧道,草嶺隧道及三貂嶺隧道都是由他負責監造。
在日治時期這裡算是一個不毛之地,在大正12年一月,監造草嶺隧道時這位吉次茂七郎不幸得到黑水熱,發病僅四日就不幸去世,得年34歲。日本政府感念吉次茂七郎為草嶺隧道辛苦的付出奉獻自己的生命,特地在草嶺隧道完工之日立了一座紀念碑,而這座紀念碑就立在隧道旁,看的出來日本人對這位吉次茂七郎敬重的程度。
看到淡蘭古道的雙扇蕨路標了
從福隆車站走了大約20分鐘,早上11點20分,來到了舊草嶺隧道北口(福隆端)。
「火車行到伊都,阿末伊都丟,唉唷磅空內。 磅空的水伊都,丟丟銅仔伊都,阿末伊都,丟仔伊都滴落來…」,這首膾炙人口的臺灣民謠「丟丟銅仔」裡面提到的火車山洞,其實就是這個「舊草嶺隧道」。
大正13年(1924年)10月草嶺隧完工,施工多年的宜蘭線鐵路終於全線通車。自此以後,新的鐵路取代了舊有的淡蘭古道,成為台北、宜蘭間往來最重要的孔道。隨著火車的行駛兩地,於是產生了這首描述火車過磅空(隧道)所見情景的宜蘭民謠。
這個隧道在日治時期大正10~13年建造(1921~1924年),是當時台灣最長的隧道,全長2,166公尺的路程須打通嚴峻的山壁,工程艱鉅浩大且對北宜交通開發史佔有重要地位。
當年這座隧道還沒打通之前,宜蘭線的鐵路分成兩段,由北到南只能通車到貢寮,由南往北只能通車到大里,直到這座隧道打通之後,整個宜蘭線的鐵路才全線貫通。
舊草嶺隧道北口上方,立有當時的鐵道部長新元鹿之助所題的「制天險」三字門額,表示地形之險惡,隧道南口則有日治時代總務長官賀來佐賀太郎所題的「白雲飛處」四字門額,雖歷經歲月風霜,燻黑的石額仍看得出當年蒼勁有力的筆跡。
這個「鐵馬隧道」結合了歷史、文化及觀光,騎著單車感受他的原始風貌是最好的體驗方式,自行車騎乘一趟所需的時間約20分鐘,簡單不費力!而當火車經過時,還可聽到隆隆的火車聲,是許多鐵道迷必來之地。
隧道內冬暖夏涼,地面的鐵路軌道和懸掛的油燈燈罩,濃濃復古風味,彷彿騎著騎著就穿越了時空,更跨越了兩個縣市-新北市及宜蘭縣,因此來到這裡別忘了和代表縣市交界的立牌合照。
草嶺隧道使用超過半個世紀,直至民國69年(1980年),宜蘭線開始進行雙線拓寬工程, 台灣鐵路局在舊道旁另闢新的雙軌隧道,於民國75年(1986年)完工。舊的隧道就被廢棄了。後經相關單位規劃,這座早期由福隆通往石城的鐵路隧道,現在已變成週末休閒活動的好去處。
舊草嶺隧道空照圖
參觀完舊草嶺隧道後,繼續沿著水泥路走往嶐嶺古道入口
走到這個橋後,請右轉順著「內隆林街」的產業道路往上走。
嶐嶐溪谷上還留有當地居民稱為「七星堆」的七八座石塔。塔高兩公尺至十多公尺不等,居民咸認為是人力不可及之作,猜測是造山運動生成的奇景。
也有相傳這裡是凱達格蘭族留下的遺址,亂岩堆間有明顯的石砌岩塊鋪成階梯,可向上爬,岩塊間有一小岩洞。 至於為何取名「七星堆」?已不得而知。
過七星堆後,繼續往前走,不久會看一座橋,好像叫「心齋橋」,過橋後沒多久便會接上隆嶺古道的山徑。其實不過橋續行產業道路也是可以的,最後山徑和產業道路會在一個地方交會。然後再沿著產業道路往上走一小段即可到達「隆嶺古道」北口。
我在這裡看了一下手機地圖,地圖上這條過橋後的山徑,有標示寫著「嶐嶺古道」,於是今天決定走山徑路線。這條山徑左邊是「隆隆溪」,古道一路沿著隆隆溪上行,穿梭於茂林裡,是典型的古道溪谷風光。
過橋後,繼續走沒多久,便會看到有綁登山布條,往上走進入古道山徑。
這條山徑一開始就出現一段比人還高的芒草,看起來很少人走這條路,走沒幾步心中猶豫了一下:「臥槽泥馬!這種芒草高到看不到路的山徑要怎麼走,該不會全程都是這種路?還是折返回去走產業道路算了。。。」,就這樣一邊猶豫一邊往前走,還好大約走了50公尺後,眼前就出現正常的古道了,這時才稍微放心一點。
眼前終於出現正常的山徑,不過因為嶐嶺古道較少人走,所以有很大的機會沿途可享用免費的蜘蛛絲面膜,加上如果前幾天有下雨,則不太建議來走。
因為這條古道很多路段都是爛泥,尤其是從石城仔嶺水頭土地公廟接上雪山尾稜南段,要上到福隆山的這一段拉繩陡上山徑,沿途要鑽過很多比人還高的芒草,腳底下還是濕軟的爛泥,下雨過後來走會很辛苦。
沒多久經過一處小瀑布
這條山徑有多處需要過溪,不過水流不大,沒有什麼問題!
走到這裡,山徑從隆隆溪的右岸橫渡到左岸。水流不大,踩著石頭慢慢過溪即可!
大約在山徑裡面走了20分鐘,最後會接上內隆林街的產業道路,沿著產業道路往上走,沒多久就會抵達嶐嶺古道北口。
這裡就是嶐嶺古道北口登山口
中午12點5分,由此出發,續行嶐嶺古道!
在幽靜的林蔭間,踏著泥徑再往上爬,林蔭間坡度平緩,幾株榕樹樹幹橫生,氣根入地成幹,枝葉張牙舞爪的延伸,像極了電影「倩女幽魂」裡面的姥姥。
由嶐嶺古道北口登山口上行約10分鐘,即可抵達鞍部石城仔嶺土地公祠(水頭土地公),此處海拔280公尺,為嶐嶺古道的至高點,也是十字叉路口,直行陡下可往石城,左往雪山尾稜北段的大堀澳山、隆隆山,右往雪山尾稜南段福隆山、大湖山,桶盤堀尖。
「雪山尾稜全段」以福隆火車站為起點,進入隆隆古道,經隆隆山、隆林山、鶯歌石山、田寮洋山、大堀澳山、石城山、福隆山、大湖山、桶盤堀尖東峰、桶盤堀尖等山頭,最後接草嶺古道,終點至大里火車站。因路途遙遠,一般會以石城仔嶺土地公祠為分段點,亦可切成北段、南段分開來完成。
下圖為今日所走的雪山尾稜南段之路線示意圖
在土地公廟前小憩10分鐘,福德祠旁邊有個展望點,可欣賞宜蘭地區美麗的海岸線。今天的天氣很不錯,還可以見到不遠處的「龜山島」。
頂坑古道上原有兩座土地公廟,祭祀圈為頂坑居民。一座位於嶐嶐山嶺頂啞口(地方稱「石城仔嶺」),因位處隆隆溪支流上游,故稱「水頭土地公廟」;另一座位於古道第四座石塔旁,因位處溪之下溪,遂又稱「水尾土地公廟」,此廟約立於清初坑民入墾之初;以灰泥起造,規模小巧、形制古樸,且為保護土地公廟,也增建廟頂上之平頂護蓋。
兩座土地公廟分據頂坑主要通道(古道)之頭尾兩端,不但標記著居住地之邊界,同時護攔著居地之豐沛理氣、排擋界外邪煞的侵擾,是頂坑聚落的守護神。
水頭土地公廟無小廟基座內也無土地公,僅有石碑寫著「福德正神」,上聯「金玉滿堂」,左右聯為「天地古今在,日月萬年光」。
中午12點23分出發,沿稜線山路往雪山尾稜南段出發,越過幾座山頭後,接上草嶺古道,在啞口下大里天公廟,最後抵達大里火車站。
途中從空曠處已漸能眺望下方石城海岸風光。從石城仔嶺高處眺望石城海岸線,大概就可以感受到所謂:「巃嶺在廳治之北五十五里,以高得名,石磴如梯,煙雨籠樹,所謂籠嶺夕煙乃八景之一,嶺腳有關防,為清朝入蘭之孔道」。
水頭土地公往福隆山的山徑,基本上就是一路拉繩陡上,短短一公里的山徑,從海拔280米爬升到海拔473米,落差接近200米。古道上蕨類、山蘇、筆筒樹及藤類茂盛。但途中有多處需要鑽過比人還高的芒草,且腳下是爛泥巴,下雨天不建議來走。
上到雪山尾稜的稜線,視野瞬間變的開闊!
回頭眺望雪山尾稜北段的稜線
連遠處的龜山島猶如一隻巨大的烏龜漂浮在海中。
下午1點5分抵達福隆山,這是雪山尾稜南段的第一座山頭。從鞍部的水頭土地公廟行走至此,大約花了40幾分鐘。
福隆山海拔473公尺,有一顆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基石。
在腹地不大的山頂休息10分鐘後繼續前行。
接著往下個山頭大湖山前進!
來到了一個空曠處,這裡是龜媽坑古道的岔路口,大湖山的方向是往左側的上坡走。
下午1點20分,抵達大湖山。從福隆山至大湖山大約需要15分鐘。大湖山海拔489公尺,有「山」字水泥柱。
到此一遊紀念照
離開大湖山往桶盤堀尖山的山徑,大多為平緩下坡,從海拔489米,下降至海拔394米左右,然後再爬升至海拔431米的桶盤堀尖山。
山徑雖平緩,但若遇到下雨天,會非常泥濘!
經過一個三岔路口,取直行往桶盤堀尖山
雪山尾稜途中可欣賞太平洋和龜山島的美景,今天很幸運,天氣預報顯示東北角會下雨,然而今天爬山途中都沒碰到下雨,還幸運欣賞到藍天白雲下的美景。直到下山快到大里天公廟時,才開始下雨,運氣真不錯!
續行往桶盤堀尖山
吹海風休息中,一瓶普通的綠茶,帶上山喝跟在平地喝,感覺就是不一樣!
一路上上下下,回望走過的小徑,覺得挺有意思,最棒的是一路沒有人影的清幽。
雪山山脈北起新北市貢寮區的三貂角,由北端首座山峰荖蘭山一路向南延伸,「雪山尾稜」即是於東北角入海前這段最尾端的稜脈,此處也可俯瞰福隆濱海一帶景觀。
下午2點7分,抵達桶盤堀尖山,又稱東草嶺山,海拔標高431公尺,有一顆土地調查局圖根點。
到此一遊紀念照
接下來往大里車站的山徑,就是一路下坡居多了。
古意盎然的山徑
走著走著,也接近步道的中後段了,已經可以望見遠方草嶺古道的身影。走在草原步道上,隨處可見一坨坨的牛糞,空氣中飄散著一股牛屎味,大風吹來倒也不覺其臭。
隱約可見幾頭牛隻在山谷中吃草
把鏡頭拉近一點,原來是福隆A5黑毛和牛。
看見大里的海岸線了,看來目的地近在眼前。
下午2點半左右,終於走出山徑來到啞口,這裡也是個十字路口,可以循著草嶺古道,前往大里天公廟或遠望坑親水公園,也可以前往桃源谷步道。
雖然一度想由草嶺古道走往遠望坑親水公園,再走回福隆車站,但是早上只吃了兩片巧克力麵包,今天走到這裡,肚子已經餓到發出聲音,於是決定直接下去大里,這一段還沒走的草嶺古道,就留待下次再來走吧!
埡口是指兩山交會形成的凹地,視野遼闊,前望龜山島美景,後望草嶺古道,從這也可通往桃源谷大草原,是各要道的交會點。
往虎字碑只有100公尺,決定就順路造訪一下唄!
座落在草嶺古道臺北與宜蘭縣界風口處的虎字碑,海拔約330公尺,立碑人是臺灣鎮台總兵劉明燈,碑址處因長年風勢強勁,肆虐往來的旅人,特於此地題了個「虎」字,意在「雲從龍,風從虎」,以除風害。先人立碑鎮妖正好也提醒旅人這裡常有強風吹襲,路過此地須特別小心。
草嶺古道很久以前由先民平埔族逐步闢建,以便溝通雪山尾稜兩邊的平原地區。清朝時代在現在的新北市貢寮區從澳底向東延伸的海岸線附近,有一個總稱為三貂社的平埔族部落,到了1917年人口仍有五百人之多。最初的年代居住在海岸,尤其是溪流出口的地方,以漁撈維生,現在這一帶還有平埔族的子孫居住。
草嶺古道的埡口, 剛好是新北市與宜蘭縣的行政分界點,這裡有座建於民國14年的福德祠,一般常見的福德祠大都只有供奉土地公,少數則有土地婆相伴,但這埡口的福德祠則是一家三口, 還有可愛的土地孫,庇佑著昔日往來古道穿梭的旅人。
靠近一點看,裡面真的有三人行!
再次望見龜山島
優美的大里海岸線
從啞口走下來,古道幾度穿越產業道路,最後可以抵達大里天公廟。
下午3點左右,抵達草嶺古道途中的「古道客棧」,決定在這裡休息吃午餐。
虎字碑護管所建於民國五十九年,係屬羅東林區管理處礁溪工作站,宜蘭事業區林班。當處草嶺古道虎字碑護管所原址的古道客棧,是只有健行者才知道的私房景點,供應了方便食用的冰滴咖啡、茶葉蛋、便當、現打果汁等,讓遊客能快速地補回登山時流失的體力。
先買了一杯熱咖啡跟蘿蔔糕,吃完覺得不太滿足
本來想加點滷肉飯,但店主說沒有了,於是加點了一碗250元的海鮮拉麵跟一杯60元的西瓜汁,雖然有點小貴,但是那碗麵裡頭的用料其實算滿實在的。
在山上吃東西特別舒服,令我懷念起日本的山屋。吃完午餐也開始下起雨了!
用餐時陸續看到好幾群學生經過,看來應該是哪個國中帶學生來草嶺古道健行。我在古道客棧用餐休息了40分鐘才決定起身出發,而此時的雨勢也開始變大了。
沿著寬闊的產業道路往下走,大約15分鐘就能抵達大里天公廟了。
這個畫面,看起來頗有日本寺廟的風格。
下午4點左右,抵達大里天公廟,進去參拜一下,感謝保佑今天這趟健行順利完成。
東北角濱海公路旁靠山面海的大里天公廟為境內香火鼎盛之名剎,主祀玉皇大帝。該寺於西元1836年肇建時,規模尚屬簡陋,至西元1904年改建後,始有今日堂皇廟貌。廟前可展望遼闊的太平洋及縹緲的龜山島,廟後為草嶺古道出口。
大里天公廟,本名草嶺慶雲宮。天公廟面對太平洋,座落在山腳下,背山面海真的看起來很有氣勢。
從這裡大約再步行10分種就能抵達大里火車站了。看了一下時間,慢慢走到火車站,剛好可以乘座下午4點34分的區間車回福隆。
下午4點17分,抵達此行的終點大里火車站。今天的健行,全程共耗時5小時20分鐘左右。
在月台等待下午4點34分的4193班次區間車進站(最後火車誤點了10分鐘才到)
台鐵宜蘭線是台灣東北部鐵路幹線,大致以縱向轉東北—西南走向蜿蜒經過大里簡地區東南部海岸地帶。境內東北部及中部分別設有石城車站及大里車站,分屬招呼站及甲種簡易站,均只停靠區間車。由此等可前往台鐵沿線各地。
很多人可能聽過台中大里,但在宜蘭也有個「大里車站」,位在頭城縣。沿著海岸線而生的小村落,空氣中帶有海的鹹味,整個地方幽靜的讓心也沈靜了下來。
下午5點左右,回到福隆火車站。
此時東北角也開始下起大雨,今天爬山途中都沒下雨,下山才開始下雨,想想也算是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