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4的文章

2014.2.15~16【積雪期の能高越嶺古道西段・テント泊】雪が降り積もる南華山を登頂!雪山巻き込み作戦は大成功♪

圖片
能高越嶺古道 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南側,由中央山脈脊樑國家步道之奇萊能高安東軍段,北接合歡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太魯閣國家公園,南接中央山脈脊樑國家步道之丹大山列段,東以台14線銜接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西起霧社,沿著塔羅溪上行、越過南投縣與花蓮縣交界的中央山脈能高鞍部,而後下木瓜溪抵達花蓮,全長約83公里,是早期往來台灣東西部的捷徑,為日人警備道中最寬闊、平穩的一條,也是日治時期重要的三條重要東西向道路之一(另外兩條為八通關越嶺道與合歡越嶺道)。 步道海拔介於1,689公尺~3,263公尺之間,擁有不同層次的植物林相分布,植物生態由高山寒原生態系、針葉林生態系至針闊葉林混生生態系,植物種類大致為玉山箭竹群落、高山杜鵑、台灣冷杉、台灣鐵杉、紅檜及殼斗科及樟科植物等。動物資源有山羌、台灣獼猴、松鼠、大赤鼯鼠、白面鼯鼠、石虎、華南鼬鼠等。 能高越嶺古 道對於台灣東西向輸電建設有著功不可沒的影響。早在日治時期,日人即著手興建東西向輸電線路工程,但因二次大戰而中斷;直到台灣光復後的民國39年,台電為了將台灣東部充足的電力供給至西部地區(木瓜溪沿線設立了銅面、清水、初英三座水力發電廠),於是沿著能高越嶺道拓建步道,進行東西高壓線路工程。線路由銅門至霧社共架設327座巨型鐵塔,其間每隔10公里設置一處保線所,共8座(以越嶺道原有駐在所為基礎),以便維護管理。此一創舉在當時被譽為"電力的萬里長城",促使電力傳輸跨越了中央山脈的阻隔,對於台灣的經濟發展有重大的貢獻。 民國39年7月,台灣電力公司,當時的總工程師孫運璿先生,負責重新勘查測量能高越嶺路,展開正式動工建設東西高壓輸電線,同年10月先以半年時間,拓寬整建能高越嶺步道,並在越嶺路沿途每隔約10公里設立「保線所」,做為架設東西高壓輸電線的基地。由西至東共有雲海﹙舊名尾止﹚、天池﹙舊名能高﹚、檜林﹙舊名東能高﹚、奇萊﹙原名﹚、磐石﹙舊名阪邊﹚、龍澗﹙舊名瀧見﹚及銅門,工程完竣後,保線所成為維護電線人員的宿舍。 民國40年11月,這條台灣動力的新動脈終於完成,東西長達四十餘公里,被譽為「 電力的萬里長城 」,由花蓮縣秀林鄉的銅門村,橫貫中央山脈,到達南投縣仁愛鄉霧社附近的萬大,將東部立霧、初英、銅門、清水等水力發電廠的剩餘電力,源源輸送到西部。 多年來,能高越嶺道作為台電「東電西送」輸

文章列表

Contact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