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11~13, 2013【百岳】初訪雲海的故鄉 △▲北大武山△▲ 春節登山行(Round 1)
南疆聖山【北大武山】是中央山脈南邊最後一座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也是魯凱族和排灣族的聖山,素以雲海、落日彩霞、日出晨曦以及鐵杉林美景著稱;深秋有楓紅美景,初春有原生種一葉蘭。從舊登山口至北大武三角點,全長距離9公里,海拔變化約有1549公尺,都在南臺灣自然美景的最精華區域「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及「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內。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則保留有台灣僅存的大面積之低海拔原始闊葉樹林,且亦為唯一保有由海拔二百至三千公尺相連完整的原始森林植群。大武山自然保留區高達93.23%的天然林覆蓋度與完整的森林植群,是台灣僅存唯一且無可替代的代表性森林生態系。
【北大武山】位於屏東縣泰武鄉及台東縣金峰鄉的交界處,中央山脈主脊的最南端,步道單程約9公里,山頂標高3090公尺,有一等三角點,是南台灣唯一超過三千公尺以上的山峰,因此有「南台灣屏障」的雅號。北大武山的山形巍峨壯碩,但是山脊瘦狹,東西兩側彷彿被削去一樣,因此由北往南望去,如同一個尖銳的錐形體,山頂布滿碎石,幾乎沒有樹木。北大武山西稜方向延伸至日湯真山及西大武山,南稜方向則往南大武山迤邐而去,之間無任何山岳阻擋,因此山以雲海、日出及夕陽著稱於山岳界,天氣好時稜線上最遠可以展望到高雄市區及台灣海峽。
【北大武山】一直是山友們嚮往的一座山峰,尤其是在高屏地區,只要天氣佳時,一抬頭即可見它巍峨的山容,彷彿在地平線上拔地而起,有如一片屏風一般,矗立於中央山脈南端,成了東西部之間的天然屏障,俯視三大海域,傲視南部群峰。北大武山的美可說是集合了台灣山岳之美於一身,隨著四季的變化,雲海、日出、日落、鐵杉林、神木、絕壁、甘泉、鳥獸、楓紅等不勝枚舉,難怪許多人對它愛到幾近瘋狂。
自古山岳即為文人墨客頌贊稱揚,大武山自不例外,除得台灣「五嶽」之名,林文安在首登時即以「巍峨崢嶸的大武山」之名發表。邢天正則有「嶙峋崱山刀 石骨攢尖 三方觀海 一臂擎天 南台主嶽 獨峙雄瞻」的佳妙詞句,將大武山的容貌及展望,表現得淋漓盡致。 陳世空在【山海大觀大武山】中,對大武山的壯美有諸多著墨,他說:「大武山的無雙美景,首推『落日晚照』。當天氣晴朗時,站在絕頂上雄視三千公尺底下的巴士海峽、台灣海峽以及太平洋,欣賞落日晚照,當真是山空天入海,大地歸虛無! 美,到了難以描繪的程度,大約就是最終極的美了」。
明治42年(西元1909年)11月,日人野呂寧一行從西麓(舊平和)登頂大武山,留下首登記錄;民國44年元旦,林文安、李明輝、蔡景璋、王燈火、李榮顯、黃共芳、簡進添、劉彩勤等8人與佳平分駐所蔡巡官兩人,以及原住民13人,總共23人的龐大隊伍,從佳平村出發,經泰武村,循日治時期的攀登步道直抵檜谷紮營,並於1月3日登上大武山頂,完成光復後首登記錄。
今日北大武山國家步道路線,早期是當地原住民獵人的獵徑,昭和15年(西元1940年)日本人開始勘查台灣五獄的登山路線,便沿著此路徑上山抵達此處,當時稱此處為檜山,昭和19年(西元1944年)日人為建造步道及山上的神社日本人便在檜山興建施工所,以監督管理工程,便是檜谷山山莊的前身;神社完工後,為提供日人登山住宿之用,便就地取用附近的檜木改建成驛館。戰後日本退出台灣,泰武居民將驛館拆除以其木材興建學校,直到民國56年(西元1967年)才由林務局原地重建避難山莊,並正式取名檜谷山莊。民國90年(西元2001年),屏東林區管理處重新翻修,將檜谷山莊重建為設備完善的大型山屋,除提供遮風避雨之處外,還提供乾淨的水源及衛生設備,可提供42人住宿,服務往來北大武山的山友。
全世界第一位登頂聖母峰的女性;日本女登山家"田部井淳子"曾經攀登北大武山,並驚嘆它原始美麗的山林及氣勢雄偉的景緻,稱它為全台灣最美麗的高山,也是絕對值得山友前來探訪的一座高山。
一般人攀登北大武山,大多以檜谷山莊作為基地,分成二天一夜或是三天二夜兩種方式來攻頂,安排三天二夜的時間慢慢品味原始山林,應該是較為輕鬆且理想的行程。二天一夜的行程是第一天從登山口到海拔約2150公尺的檜谷山莊,或是到海拔2400公尺的第一水源處紮營,次日凌晨攻頂看日出,折返後立即下山。而三天二夜行程則是第一天到檜谷山莊,次日登三角點後折回山莊再宿一晚,第三天才下山。自從八八水災之後,通往原本登山口的泰武道路柔腸寸斷,必須從更遠的新登山口經兩段高繞來到舊登山口,平均單程多出兩個小時的路程,也加深了兩天一夜或單攻的難度。
這次的北大武登山活動,是繼去年底的嘉明湖自組團之後,第二次在網路上公開招募團員。此行安排了三天兩夜的輕鬆行程,14位團員分別來自北中南各地,為了交通接駁方便,統一從高雄集合出發。第一天抵達高鐵左營站約早上8點左右,聯絡的司機大哥是MIT台灣誌的嚮導陳先生,14人分乘兩部4WD接駁車出發,走88號快速公路下潮州(司機稱之為"高潮公路"),再走縣道187到萬巒休息吃早餐,屏102經泰武,接北大武林道,早上11:20左右抵達北大武新第二登山口。
新第二登山口位於新第一登山口〈木梯登山口〉之後,再過去就是大崩壁了,所以算是目前車輛可到達的最後位置(高底盤車輛)。大崩壁寬約五百公尺,是八八水災造成的,現場架有流籠橫越到對面,為修整步道運送材料用。我們按規矩採取高繞的方式來通過這片大崩壁。
領隊:David(本人)
團員:Jack、冠妃、介民、幸珍、愷婕、彥翔、青蛙、蟲蟲、Emily、Mia、阿宗、阿杰、蚯蚓〈共14位〉
日期:2012年2月11日至2013年2月13日
Day1:本日預計總行程時間5小時
高雄(9:00前集合,早餐自理)→屏東內埔→泰武佳平檢查哨→新第二登山口(整裝出發,高繞陡上)→舊登山口(H1520m)→越嶺鞍部→3.8K光明頂/喜多麗斷崖(H2115m, 天氣好時,可看雲海及高屏地區夜景)→4.0K檜谷山莊前叉路口(請取左往山莊)→4.2K檜谷山莊(H2150m, 確認人數,宿營、晚餐)
北大武山步道從舊登山口到三角點共設有編號4號~46號解說木樁,讓登山客透過「北大武國家步道導覽手冊」對應說明,藉以了解北大武山 生態與動植物生長環境。舊登山口至檜谷山莊,中途計有6個崩塌處,小心通過安全無虞,但若遇到下雨天,則需特別注意上方的落石。
川上氏菫菜
菫菜科,屬名 Viola 為希臘語 ion衍用而得;中名菫菜, 是以花菫紫色、嫩芽可供救 荒野菜之利用而名之。種名 stenopetala指狹長花瓣,最早 由永澤定一(Nagasawa, S.)於 1905 年 11 月在玉山發現,稍後 1906 年 10 月再 由川上瀧彌與森丑之助採集確認。多年生草本, 根莖短,粗壯,肉質,具走莖。葉根生、叢生, 三角狀,先端銳尖,背面淺紅色,邊圓鈍鋸齒, 柄長達15 公分,花單生,淡紫色至白色,具有紅 色瓣紋,5 枚花瓣左右對稱,後花瓣及側花瓣卵 狀楔形,唇瓣(下位花瓣)最大且較長瓣紋明顯, 先端凹頭,後方呈筒狀膨大距,萼片 5 枚,蒴果 呈3 瓣裂。分布屬特有種,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
早田氏蛇根草 Ophiorrhiza hayatana (茜草科)
科名:茜草科蛇根草屬
別名:日本蛇根草、荷包花、四季花、血和散、雪裏開花、雪裡梅
分佈:台灣全境及蘭嶼,中低海拔山谷林下陰濕地。
特性:常綠多年生草本,莖高約20 公分 ,莖直立或斜生,下部匍匐,根褐色,細毛;節上生根,肥厚多汁,多為暗紅色。葉對生,橢圓形至長橢圓披針形,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漸狹,變無毛或疏被毛。花聚繖花序,頂生分歧,或多朵叢生,綻開時下垂,花冠喉部被毛,白色或略帶紫色,花冠合生成筒形。。蛇根兩字指植物根莖橫臥在地上如蛇狀。盛花期4-5 月,白色漏斗星狀花,又叫荷苞花,雪裡開花。
有如白浪的雲海就在眼前翻騰著、縹緲於山林間,有時也從大崩壁和南大武山之間奔竄而下,而另外一方的西大武山與日湯真山則彷彿海上的孤島一般,如此壯闊的美景難怪會吸引眾多山友駐足欣賞,也讓北大武山享有"雲海的故鄉"之美名,實在令人驚艷!
Day3:本日預計總行程時間4小時
檜谷山莊(5點起床、早餐、出發)→4.0K檜谷山莊叉路口→3.8K光明頂/喜多麗斷崖→越嶺鞍部→舊登山口→第二新登山口→搭接駁車下山(到萬巒吃慶功宴)→高雄→賦歸
玄參科之"倒地蜈蚣"是春夏秋冬各種時節所特產的野花,也許可能是它植株匍伏蔓生的特性以及葉子著生的型態,而被聯想成百足蜈蚣。它那大而明顯的藍紫色花朵,點綴在潮濕的斜坡草地上,非常可愛,別稱四角銅鐘、釘地蜈蚣、蜈蚣草等。一年生草本,莖纖細,方形,葡匍性,長可達30公分以上。葉具短柄,疏鋸齒緣,花腋生,單立。花冠唇形,上唇二淺裂,下唇三裂,長約2.5-3公分,藍紫色,頗美。蒴果長橢圓形,種子多數!倒地蜈蚣最大的特徵是"爬在地上"。全年開花,可入藥,治中暑、痢疾、火傷、傷風、筋骨痛等,又名"老鼠拖稱鎚"!
【北大武山】位於屏東縣泰武鄉及台東縣金峰鄉的交界處,中央山脈主脊的最南端,步道單程約9公里,山頂標高3090公尺,有一等三角點,是南台灣唯一超過三千公尺以上的山峰,因此有「南台灣屏障」的雅號。北大武山的山形巍峨壯碩,但是山脊瘦狹,東西兩側彷彿被削去一樣,因此由北往南望去,如同一個尖銳的錐形體,山頂布滿碎石,幾乎沒有樹木。北大武山西稜方向延伸至日湯真山及西大武山,南稜方向則往南大武山迤邐而去,之間無任何山岳阻擋,因此山以雲海、日出及夕陽著稱於山岳界,天氣好時稜線上最遠可以展望到高雄市區及台灣海峽。
【北大武山】一直是山友們嚮往的一座山峰,尤其是在高屏地區,只要天氣佳時,一抬頭即可見它巍峨的山容,彷彿在地平線上拔地而起,有如一片屏風一般,矗立於中央山脈南端,成了東西部之間的天然屏障,俯視三大海域,傲視南部群峰。北大武山的美可說是集合了台灣山岳之美於一身,隨著四季的變化,雲海、日出、日落、鐵杉林、神木、絕壁、甘泉、鳥獸、楓紅等不勝枚舉,難怪許多人對它愛到幾近瘋狂。
自古山岳即為文人墨客頌贊稱揚,大武山自不例外,除得台灣「五嶽」之名,林文安在首登時即以「巍峨崢嶸的大武山」之名發表。邢天正則有「嶙峋崱山刀 石骨攢尖 三方觀海 一臂擎天 南台主嶽 獨峙雄瞻」的佳妙詞句,將大武山的容貌及展望,表現得淋漓盡致。 陳世空在【山海大觀大武山】中,對大武山的壯美有諸多著墨,他說:「大武山的無雙美景,首推『落日晚照』。當天氣晴朗時,站在絕頂上雄視三千公尺底下的巴士海峽、台灣海峽以及太平洋,欣賞落日晚照,當真是山空天入海,大地歸虛無! 美,到了難以描繪的程度,大約就是最終極的美了」。
明治42年(西元1909年)11月,日人野呂寧一行從西麓(舊平和)登頂大武山,留下首登記錄;民國44年元旦,林文安、李明輝、蔡景璋、王燈火、李榮顯、黃共芳、簡進添、劉彩勤等8人與佳平分駐所蔡巡官兩人,以及原住民13人,總共23人的龐大隊伍,從佳平村出發,經泰武村,循日治時期的攀登步道直抵檜谷紮營,並於1月3日登上大武山頂,完成光復後首登記錄。
今日北大武山國家步道路線,早期是當地原住民獵人的獵徑,昭和15年(西元1940年)日本人開始勘查台灣五獄的登山路線,便沿著此路徑上山抵達此處,當時稱此處為檜山,昭和19年(西元1944年)日人為建造步道及山上的神社日本人便在檜山興建施工所,以監督管理工程,便是檜谷山山莊的前身;神社完工後,為提供日人登山住宿之用,便就地取用附近的檜木改建成驛館。戰後日本退出台灣,泰武居民將驛館拆除以其木材興建學校,直到民國56年(西元1967年)才由林務局原地重建避難山莊,並正式取名檜谷山莊。民國90年(西元2001年),屏東林區管理處重新翻修,將檜谷山莊重建為設備完善的大型山屋,除提供遮風避雨之處外,還提供乾淨的水源及衛生設備,可提供42人住宿,服務往來北大武山的山友。
全世界第一位登頂聖母峰的女性;日本女登山家"田部井淳子"曾經攀登北大武山,並驚嘆它原始美麗的山林及氣勢雄偉的景緻,稱它為全台灣最美麗的高山,也是絕對值得山友前來探訪的一座高山。
一般人攀登北大武山,大多以檜谷山莊作為基地,分成二天一夜或是三天二夜兩種方式來攻頂,安排三天二夜的時間慢慢品味原始山林,應該是較為輕鬆且理想的行程。二天一夜的行程是第一天從登山口到海拔約2150公尺的檜谷山莊,或是到海拔2400公尺的第一水源處紮營,次日凌晨攻頂看日出,折返後立即下山。而三天二夜行程則是第一天到檜谷山莊,次日登三角點後折回山莊再宿一晚,第三天才下山。自從八八水災之後,通往原本登山口的泰武道路柔腸寸斷,必須從更遠的新登山口經兩段高繞來到舊登山口,平均單程多出兩個小時的路程,也加深了兩天一夜或單攻的難度。
這次的北大武登山活動,是繼去年底的嘉明湖自組團之後,第二次在網路上公開招募團員。此行安排了三天兩夜的輕鬆行程,14位團員分別來自北中南各地,為了交通接駁方便,統一從高雄集合出發。第一天抵達高鐵左營站約早上8點左右,聯絡的司機大哥是MIT台灣誌的嚮導陳先生,14人分乘兩部4WD接駁車出發,走88號快速公路下潮州(司機稱之為"高潮公路"),再走縣道187到萬巒休息吃早餐,屏102經泰武,接北大武林道,早上11:20左右抵達北大武新第二登山口。
新第二登山口位於新第一登山口〈木梯登山口〉之後,再過去就是大崩壁了,所以算是目前車輛可到達的最後位置(高底盤車輛)。大崩壁寬約五百公尺,是八八水災造成的,現場架有流籠橫越到對面,為修整步道運送材料用。我們按規矩採取高繞的方式來通過這片大崩壁。
領隊:David(本人)
團員:Jack、冠妃、介民、幸珍、愷婕、彥翔、青蛙、蟲蟲、Emily、Mia、阿宗、阿杰、蚯蚓〈共14位〉
日期:2012年2月11日至2013年2月13日
Day1:本日預計總行程時間5小時
高雄(9:00前集合,早餐自理)→屏東內埔→泰武佳平檢查哨→新第二登山口(整裝出發,高繞陡上)→舊登山口(H1520m)→越嶺鞍部→3.8K光明頂/喜多麗斷崖(H2115m, 天氣好時,可看雲海及高屏地區夜景)→4.0K檜谷山莊前叉路口(請取左往山莊)→4.2K檜谷山莊(H2150m, 確認人數,宿營、晚餐)
本團其中一位團員Jack在行前準備了一些食材上山準備同樂,於是請各位團員幫忙分揹上山。整裝完畢,上午11:30由新第二登山口起登,一開始便是一路陡上,還好有繩索輔助,不難行走!陡上沒多久,團員裡一位許小姐表示胃痛不舒服,步伐落後其他團員許多,不想耽誤整體行程,於是請她將背包裡的一盒肉類交給我。如此一來,右手提著她的四人帳,左手提著一盒生肉,背包裡還有一頂兩人帳。。。唉,就當做是鍛鍊臂力吧!後來一路提到3.7K快抵達光明頂的時候,手實在已經有點酸了,正坐在路旁休息時,團員阿杰終於下來幫我接手,少拿了這兩樣東西之後,忽然覺得身輕如燕!
一開始就是拉繩陡上,一點都不輕鬆哦!
陡上20分鐘後接上產業道路,左轉沿著產業道路一直走,大約10分鐘後左手邊可見從新第一登山口上來的路(有電線桿),在續行約20分鐘後就可看見第二段高繞的入口,入口處綁有不少布條,很容易就能辨別。
紫花藿香薊
科名:菊科 霍香薊屬
別名:紫花毛麝香、墨西哥藍薊、牛屎草
特性:莖--莖直立,全株密生軟毛。葉--葉對生或互生,卵形或三角形,質地厚,有柄,先端尖形,基部鈍形,圓鋸齒緣,葉基呈心形,兩面密生柔毛。花--頂生,頭狀花密集呈繖房狀排列,苞片先端長而尖,雌雄同株,紅紫色,花莖細長,全部由管狀花組成,深紫或淺藍色,先端五裂,花冠外側有腺毛,所以摸起來會黏手,聚藥雄蕊5,柱頭成叉狀,伸出花冠外。果--瘦果黑色,長圓柱形,有四稜,稜上有毛,有白色冠。
電線桿後方是從新第一登山口上來的路,若從新第一登山口上來,看到電線桿(H1293m)請左轉沿著產業道路續行。
這段原本車輛可通行的產業道路,因八八風災慘遭摧毀,如今只剩下羊腸小徑可通行,山友必須多花2小時步行才能到到達登山口。大自然反嗜的力量,著實不容小覷!
上午12:10抵達第二段高繞入口(H1345m),在此休息等待最後面的許小姐。此段高繞路程較長,然而上面的林相頗優。第二段高繞途中有一處叉路請小心,往左上是去日湯真山的路徑:往右下走才是去北大武舊登山,請跟著樹上的布條往右下走!
隨手拍下路旁的高山植物~
行走於第二段高繞途中~
從第二段高繞走約20分鐘後,下切至最後林道(H1436m),請左轉續行。右方綁有黃色布條,為廢棄產業道路,是原本上山的水泥路,已崩失路基勿行!
續走10分鐘之後,左方可見舊有的第二停車場指標牌(H1490m)
續行產業道路約15分鐘後,抵達北大武舊登山口(H1550m),從新第二登山口到這裡多走了2.5K左右的路程,重裝行走費時約110分鐘。
下午1:20左右抵達北大武舊登山口,這裡是一個很大的鞍部同時也是日湯真山的登山口,另有廁所一間但沒去看不知道情況如何。大夥兒在此稍作休息順便吃午餐。從舊登山口開始,每五百公尺立有里程木樁,至檜谷山莊約4.2K,至北大武山三角點則約9K。
洗手台後方可見舊筏灣岔路口和日湯真山登山口的指示牌,根據記錄,由此登頂日湯真山距離2.8K,約需30分鐘左右。
舊筏灣岔路口指示牌
全體團員於北大武舊登山口合影留念
北大武山步道從舊登山口到三角點共設有編號4號~46號解說木樁,讓登山客透過「北大武國家步道導覽手冊」對應說明,藉以了解北大武山 生態與動植物生長環境。舊登山口至檜谷山莊,中途計有6個崩塌處,小心通過安全無虞,但若遇到下雨天,則需特別注意上方的落石。
步道0.3K處設有最後紅色國有林班地警示。北大武登山步道每0.5K皆設有里程碑木樁,沿路路跡明顯,唯獨下過雨後山徑濕滑,需小心行走。步道由林務局負責維護,登山者眾多,而最令人驚豔的美景則是秋冬季節的雲海景致。
下午1點50左右,通過0.5K附近的第一處崩璧。
台灣懸鉤子
科別:薔薇科懸鉤子屬
別名:南投懸鉤子
特徵:攀緣或匍匐灌木或亞灌木。莖幼時密被絨毛;刺無,或小而少。單葉,闊卵或圓形,3-5淺裂,不規則鋸齒緣,下表面被黃褐色絨毛;托葉長橢圓形,全緣至羽裂。腋生或頂生總狀花序;萼片三角形至卵形,外面密被綿毛,單生或成簇生、繖房或圓錐花序;萼片 5;花瓣 5;雄蕊多數;心皮多數,離生。集生果,由數或多粒小核果集生在圓錐形果托上而成,紅熟。
下午2:30左右,經過1.5K里程樁附近的一座木棧橋(H1621m)。
下午2:50左右,經過1.75K里程樁,旁邊立有「禁止進入」的警示牌(後方為前往西大武山之山徑,路跡不明勿行),經過此處不休息續行。
下午3:10左右,經過2.0K里程樁(H1742m),此處另有8號解說樁(主題:台灣粗榧)。
這個牌子還真有意思,步道沿途可以看見許多這種牌子。
2.2K附近左邊有通往"西大武山"之叉路,路旁石塊上有噴漆,請取直行往檜谷山莊。
下午3點半左右經過2.5K木樁,此處設有木椅可供休息!
步道2.5K處有長椅可供休息(長椅後方樹林有通往西大武山之山徑,路跡不明勿行)。此處設有11號解說樁(主題:紅豆杉)。
川上氏菫菜
菫菜科,屬名 Viola 為希臘語 ion衍用而得;中名菫菜, 是以花菫紫色、嫩芽可供救 荒野菜之利用而名之。種名 stenopetala指狹長花瓣,最早 由永澤定一(Nagasawa, S.)於 1905 年 11 月在玉山發現,稍後 1906 年 10 月再 由川上瀧彌與森丑之助採集確認。多年生草本, 根莖短,粗壯,肉質,具走莖。葉根生、叢生, 三角狀,先端銳尖,背面淺紅色,邊圓鈍鋸齒, 柄長達15 公分,花單生,淡紫色至白色,具有紅 色瓣紋,5 枚花瓣左右對稱,後花瓣及側花瓣卵 狀楔形,唇瓣(下位花瓣)最大且較長瓣紋明顯, 先端凹頭,後方呈筒狀膨大距,萼片 5 枚,蒴果 呈3 瓣裂。分布屬特有種,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
此行團員~青蛙與蟲蟲母子檔
下午4:15左右,經過3.0K里程樁(H1870m),旁邊立有17號解說樁(主題:台灣杜鵑)。
今天只要走到檜谷山莊,大約4到5小時的路程,爬升約900公尺,算是輕鬆了。一路壓隊慢行而上,反正不趕時間,只要傍晚前抵達檜谷山莊就行了,因此就當做是趟悠閒的散步吧,一路欣賞山景、隨手拍照片、呼吸山上的清新空氣、累了就停下來休息,不亦樂乎。
早田氏蛇根草 Ophiorrhiza hayatana (茜草科)
科名:茜草科蛇根草屬
別名:日本蛇根草、荷包花、四季花、血和散、雪裏開花、雪裡梅
分佈:台灣全境及蘭嶼,中低海拔山谷林下陰濕地。
特性:常綠多年生草本,莖高約20 公分 ,莖直立或斜生,下部匍匐,根褐色,細毛;節上生根,肥厚多汁,多為暗紅色。葉對生,橢圓形至長橢圓披針形,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漸狹,變無毛或疏被毛。花聚繖花序,頂生分歧,或多朵叢生,綻開時下垂,花冠喉部被毛,白色或略帶紫色,花冠合生成筒形。。蛇根兩字指植物根莖橫臥在地上如蛇狀。盛花期4-5 月,白色漏斗星狀花,又叫荷苞花,雪裡開花。
下午4:50左右,經過3.5K木樁。過3.5K後開始一路陡上,背著重裝奮力的往上爬!
快到達3.8K光明頂時,會有一小段岩壁拉繩上攀,只要慢慢通過安全無虞。印象中,從2.5K往3.8K光明頂的陡上,是較為辛苦的一段路,但也是最美的路。當你抵達光明頂後,看見南大武山聳立在雲海裡的那一刻,一切的辛苦都會值得。
下午5:25左右,抵達3.8K光明頂(喜多麗斷崖,H2104m)觀景平台,當我們抵達時,適逢雲海翻騰,內心為之喜悅。此時早已聚集眾多山友在此等待日落。浩瀚無崖的雲海當中,穿透雲層的山頭彷彿像是海中的孤島,在洶湧的波濤中沉浮不定。聳立於南側的南大武山,巉巖絕壁與北大武山連成一大片暗褐色屏障,隨著周遭雲霧的變換,山壁上宛如罩了一層薄紗。
由此可看見南面的一片崩壁,由檜谷山莊往北大武山的登頂之路會經過那片崩壁上方,那是我們明天的行程。此地視野開闊,是眺望周邊山系、高屏地區平原、夕陽雲海以及夜晚觀星的絕佳地點!在此也巧遇幾年前曾經一起去過水漾森林的山友銘彰。
北大武山步道3.8K光明頂的超級雲海~
觀景台賞景的山友,小男孩是此行的團員蟲蟲。
大夥兒在3.8K喜多利斷崖欣賞日落與彩霞。今日的天氣還算不錯,有壯觀的雲海,但偶爾還是有雲霧漂過,還不是完美的天氣。喜多利斷崖後方那座山頭是2923峰,也就是部分山友戲稱的"北大武前峰"。
此行的團員Jack和青蛙。隨著太陽逐漸西沉,金色光芒輝映在山友們滿足的臉龐,似乎早已忘記一天的疲累!
有如白浪的雲海就在眼前翻騰著、縹緲於山林間,有時也從大崩壁和南大武山之間奔竄而下,而另外一方的西大武山與日湯真山則彷彿海上的孤島一般,如此壯闊的美景難怪會吸引眾多山友駐足欣賞,也讓北大武山享有"雲海的故鄉"之美名,實在令人驚艷!
隨著溫暖的夕陽逐漸西沉,色溫也不斷地在變化著!
冬日的太陽還是比較短暫的,大約5點50分左右,溫暖的冬陽即已完全末入雲海之中,大地歸於虛無平靜。而隨著夕陽西下,氣溫開始也慢慢下降,大夥們起身準備回檜谷山莊用餐。
欣賞完夕陽和雲海,往檜谷山莊前進。經過4.0K叉路口(H2108m),由此取佐往檜谷山莊只需五分鐘路程,右邊則是前往北大武三角點的路徑。
下午6點半左右,抵達今晚的落腳處"檜谷山莊"(H2132m),可能今天是是大年初二,山莊裡的登山客並沒有想像中的多。此處水源充足,山莊後方的溪谷有一泓澗水,水質清澈。山莊的廁所也還算乾淨,山莊並設有照明燈,如此完善的設施,在台灣已經可以算是五星級山屋了。此外山莊周邊還設有許多木棧板營地,可容納多頂帳棚使用。唯獨山屋附近黃鼠狼橫行,須提防食物被牠偷偷刁走。
檜谷山莊目前設有管理員,編列42個通舖床位,空間寬敞可容納不少山友,床鋪並有鋪設組合式軟墊。如果申請不到床位,戶外亦有許多營位可自由使用,這樣的設施在台灣已經算是功能完善的山莊。我們事先申請到的床位加上管理員給我們一些其他山友沒來而空出來的床位,今晚總共有16個床位可供我們全部14人使用。睡前先跟團員們宣布明天早上5點起床,預計6點出發攻頂。(但隔天大夥兒卻摸到早上7點才出發)
我喜歡獨自睡一頂帳棚享受寧靜,所以特地揹了自己的兩人帳上來,即使今晚山屋有床位可供我們全部團員使用,但我還是選擇睡在帳棚。晚餐簡單以沖泡飯、蛋花湯、以及一杯紅茶解決。晚上8點多準備入睡,因為只穿兩件薄薄得的排汗衣入睡,夜裡醒來一次,趕緊穿上中層衣重新鑽進睡袋,才得以一覺到天亮。
Day2:本日預計總行程時間9小時(含休息吃午餐,於大武祠用餐)
檜谷山莊(5:00起床,早餐、出發)→山莊前叉路口(往北大武山三角點)→風口→大武神木(5.5K處, 樹周設有木欄杆)→最後水源(6.3K處, H2920m, 為岩壁水源,水流穩定但量小, 射鹿溪發源地)→上稜線→7.2K稜上指示牌叉路(H2860m, 取左往三角點,此後有依稀箭竹叢) →大武祠(8.0K處, H3030m, 鳥居已倒)→北大武三角點(8.76K處, 3090m)(在此休息、照相留念、天氣好時有機會欣賞雲瀑奇觀和雲海美景,遠眺四周名山與三大海洋)→(沿原路返回)→檜谷山莊(確認人數、晚餐、宿營)
早晨的檜谷山莊營地一景,最左邊橘色那頂是我的兩人帳。
這幾位是我們此行的團員。
第二天早晨出發登頂前,與幾位團員於檜谷山莊前合影留念。
點完名準備出發!今日的登頂行程會比較辛苦一點。
早上7點左右,準備出發攻頂!
從檜谷山莊出發,通過4.0K三叉路口,進入通往北大武山5公里長的登山路徑,之字形爬昇的陡坡山徑就開始不間斷地一再出現,上稜線之後經過兩側削立的狹窄稜線前進,路過兩處假山頭才能登頂北大武山,總共需爬升約一千公尺。
本團是以休閒為主,只要在允許的時間範圍內,要怎麼慢慢走都可以!
早上7點半左右經過4.5K木樁。剛開始的之字型爬坡就挺辛苦的,走沒多久就有團員因為流太多汗而停下來脫衣服了。
步道途中出現巨大倒木,樹幹上覆滿了苔類。
經過4.7K被稱為風口的南大武展望點,有警示牌與繩網,穿過去即可看到南大武山聳立。遠方山形尖銳的【南大武山】山頂被雲霧所遮掩,無緣一睹其面貌。
上午7:55左右經過5K里程木樁~
從檜谷山莊出發後,繞過幾個山坳,大約過了一個小時左右,早上8:15左右來到了5.2K處的大武神木(H2447m),此為北大武僅存少數的高大紅檜。傾斜的巨大檜木矗立在路旁,四周叢生羊齒蕨。大武神木樹齡已近千歲,樹高約25公尺,四周有木頭柵欄保護著。大夥兒在此休息並拍照留念之後,繼續動身向前。
與我們的幾位團員留影於大武神木之下。
早上8:25左右,經過5.5K木樁~
走到這裡時,天色已亮,由此可望見腳下的屏東市區。
再續行沒多久,早上8:50左右,經過6K木樁~
過了6K指標後不久,經過一處水源地(H2625m),也是隘寮南溪的源頭,清澈的水源從山壁上淙淙的滴落,提供登山客所需水源。前人備了水盆在下方接水,水源共有二處,但水量都不大,乾季可能會斷水。
早上9點左右,經過6.3K最後水源(H2920m)。此處為岩壁水源,水流穩定但水量不大,為射鹿溪發源地。水源地下方有一處空地可容納一頂兩人帳,今日登頂折返時就遇見兩位山友在此紮營,據說可以欣賞夕陽、星空和日出。
過最後水源之後沒多久,經過一處崩塌地,之後沿著乾溪溝往上。之後可見巨大倒木,順著樹幹陡上。
早上9:25左右,經過6.5K木樁~
過最後水源地後沒多久,一路藍天襯飾蒼勁傲立的鐵杉。隨著爬升愈來愈高,雄偉的鐵杉也愈來愈密集!
早上9:40左右,過了最後水源地不久,樹林逐漸稀疏,開始進入比人還高的箭竹叢林中,不過路徑很寬,不難行走。不久後,眼前出現一片鐵杉林。北大武山最著名的鐵杉林,每一顆都是渾然天成,姿態多變,就像是山水潑墨畫裡面的樹一樣。
北大武主稜線上的鐵杉林。雄偉的北大武山除了擁有天成的雲海、鐵杉、紅檜與壯麗的山容外,蘊藏在原始植被內的各種林相、植物與動物等,更是豐盛茂盛!
早上9:45左右,經過7K里程木樁。過了7K之後,有些路段要攀爬岩壁、坍方拉繩,但都沒有危險。
出了箭竹林,視野逐漸寬廣,一棵棵雄偉筆直的鐵杉出現在眼前。
經過一處岩壁地形,小心通過安全無虞。
上午10:25左右,抵達7.2K稜線上叉路指示牌(H2860m),取左往北大武三角點前進,右側箭竹叢中的不明顯路跡是通往南大武山縱走路線。
拉繩上到2900公尺稜線,展望頓開!遇到幾位正要下山的山友。之後循著瘦稜向北行,一路上上下下,通過許多陡峭的地形。
北大武山主稜線上佈滿純鐵杉林,造形奇異,姿態多變。主稜線展望開闊,天氣好時,可見台東、屏東兩邊城市,亦可見小琉球、綠島、蘭嶼。最著名的景觀為北大武山之雲瀑,為可遇不可求的絕妙美景!
隨手拍下路旁不知名的高山植物~
上午10:40左右,過稜線上指示牌後不久,遇到一處落腳點狹窄的斷崖。雖說是斷崖,但設有繩索輔助,小心通過安全無虞!
上午10:50左右,經過7.5K木樁~
上山途中巧遇已經攀登北大武山700多次的奇人"楊天攢"先生。
楊天攢小檔案:生於1948年的楊天攢,居住在高縣鳳山市,目前是屏東笠頂興平山友協會理事長,十四年前他 因有高血壓及心臟病,為了健康而登山,在民國八十三年攀上生平第一座百岳「北大武山」,持續爬山的生活 ,讓楊天攢的高血壓及心臟病不藥而癒,九十三年他從中華電信退休後,就已拿下北大武山第三百次登頂的記 錄,成為登山界第 一,當時他也立志投身山林,上山任環保義工,為山林清理面容,並不時與山友們,為北 大武山的危險路段加設安全梯、安全網等,幫助更多人安全登山。
同行的團員Mia和青蛙姊請我幫她們跟楊先生合照。
爬上一段陡坡後,中午11點半左右抵達8K處的高砂義勇軍紀念碑(建於昭和16年),大夥兒在此休息30分鐘左右,順便吃午餐。我煮了開水簡單吃了沖泡飯和一杯紅茶當做午餐。事實上這裡並沒有水源,我們所飲用的水是從6.3K最後水源處所揹上來的純淨山泉水,用它來泡茶真是太棒了!
此處是攻頂前的最後前哨站,也是欣賞日出的絕佳地點,有些山友甚至會直接重裝上到這裡紮營。現在的高砂義勇軍紀念碑,只剩下基座的碑文。
碑文的內容大致敘述了興建的沿革,如今字跡已逐漸模糊,碑文的最後一行記載了落成於昭和十九年(1944),這一年是民國三十三年,也就是日本人投降的前一年,此時太平洋戰爭正慘烈的進行著,日方遭受重大的犧牲,當時身為日本帝國的一部份的台灣人自然免不了被迫參戰,在被徵召的軍人裡,原住民被組織成一支特種部隊稱為「高砂義勇隊」,專門在南洋島嶼的叢林中作戰,雖然取得了部分戰果,卻是以慘重的傷亡換來,但終究還是無法扭轉戰局,日本人為了表彰忠烈,就勞師動眾在大武山的山頂建立紀念碑。
碑碣原文:
------------------------------------------------------------------------------------------
昭和十六年十二月八日米英兩國ニ對スル宣戰ノ大詔煥發セラルルヤ皇軍精銳ハ御稜威ノ下長驅西南太平洋ニ霆擊シテ隨所ニ功敵ヲ破碎シ彼等力積惡ノ牙城ヲシテ相亞イテ慴伏スルニ至ラシノクリ我力高砂義勇隊亦貔貅ニ伍シテ懸軍實ニ數千浬勇進奮鬪或ハ硝烟彈雨ヲ冒キ或ハ瘴癘毒霧ヲ忍ヒ克ク飢渴ニ堪ヘテ其ノ任務ヲ遂行セリ而モ更ニ敵陣ニ突入ニ力竭キテ散華シクルモノノ忠烈ニ至リチハ糾クタル武夫ノ以テ龜鑑トスヘキモノアリ。
昭和十七年三月十五日第一回高砂義勇軍隊ノ編成ヲ了ル□踴躍比島ニ進攻シ米比軍最後據點タルハ「タアン」半□及ヒ彼力金城湯池ト恃ミシ「コレヒト-ル」要塞ノ攻略□□參加シテ功アリ更ニ轉戰「ニユ-キニア」ニ進攻スル□□□ナル空爆下彈雨ヲ浴ヒテ上陸ヲ敢行又沈若能ク糧粖彈藥ノ擔送ニ成功セリ而モ時ヲ移サス挺身「モレスヒ-」ニ向ヒ先遺隊トレテ強行進擊ス此ノ間千古不鉞ノ大密林ニ荊棘ヲ排シ峨峨タル懸崖ヲ攀チ「スタンレ-」ノ大險ヲ踏破シ道路構築ニ補給輸送ニ將又直接戰鬪ニモ參加セリ特ニ「ギルワ」「フナ」ノ戰鬪ニ至リテハ死山血河ト言フモ過言ニアラス地軸ヲ搖力ス砲爆撀下骸ヲ積□テ壘ト為シ血ヲ釃シテ池ト為ス而モ尚能ク第一線陣地ヲ死守シ遂ニ頑強ナル敵ヲ擊退セリ又敵ノ包圍圈ヲ突破シ行李ノ補給ニ患者ノ後送ニ人力ヲ超越シクル剛膽果敢ナル行動ヲ以テス忠義骨髓ヲ填ムル者ニアラスンハ敦力之ヲ能クセンヤ更ニ瘴癘ノ下風餐沐雨飢渴旬餘ニ及ヒシモ屈セス或ハ率先決死隊ニ參加シテ敵ノ砲兵陣地ヲ奇襲シ完全ニ之ヲ破壞シ去リ殊勳ノ如キ或ハ遠ク「ソロモン」ノ孤島ニ奮戰シ克ク
基地ヲ確得セシ功績ノ如キ其ノ豐功偉績ハ枚舉ニ遑アラサルナリ。
今ヤ大東亞復興ノ曉鐘ハ東洋諸民族ノ歡呼ト和ンテ鈜鏗トシラ坤與ヲ蔽ヘリ是ニ於テ百萬州民力朝夕仰止スル大武山上ノ靈地ヲトシ碑ヲ建テテ英靈ラ祀リ併セテ高雄理蕃史上不滅ノ榮光ヲ史實ニ傳ヘソトハ。
此議發スルヤ臺灣總督海軍大將長谷川清閣下ハ為ニ題字ラ揮毫セラル曩ニ司令官部隊長等ヨリ數回ニ亘リテ賞詞賞狀ヲ授與セラルルアリ今又總督閣下ノ知遇ノ辱フス洵ニ盛譽一代ヲ覆ヒ一門故舊餘榮アリト謂フヘシ州下官民亦踴躍シテ貲ヲ捐テテエタ助ク後進ノ士此ハ碑ニヨリテ感奮興起スル所アラハ啻ニ流芳餘韻ヲ仰クノ□ニ止マラス亦以ヲ綱常ヲ無窮ニ存スルセノト謂ラヘシ。
昭和十九年三月十五日,高雄州知事正五位勳三寺高原逸人撰。
沿著紀念碑旁的石階爬上去就可看見大武祠,而通過大武祠之後,也就進入了祖靈的世界。大武祠海拔2920公尺,上面有一座山神廟,它也是台灣五嶽之中唯一的神廟。這座與信仰有關的神廟,使大武山成為台灣五嶽之中,唯一具有宗教色彩的名山,也記錄著日本帝國主義者欺凌中華民族的血淚歷史。
目前整個大武山神社遺跡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是戰歿者的忠魂碑,上層是象徵神社的木製鳥居及神龕,木製鳥居目前已倒掉,而神龕因為是水泥製受損不大,而在鳥居旁的「大武山祠來由碑」,所記載的碑文因為水泥剝落而無法看清,但根據昭和十八年(西元1943年)十二月所出版的【臺灣山岳 第13號】所記述的「大武山祠來由碑」之碑文內容,可得知大武山祠是做為皇紀二千六百年之紀念事業(日本由神武天皇開國至今二千多年),並加強高砂族之敬神崇祖觀念而建的。
而高聳的紀念戰歿者的忠魂碑,目前已斷成數截而躺臥於左側,僅存基座及碑文,詳加記載著高砂義勇軍的英烈事蹟以供後人憑弔。而此大武神社所在大武山,是南部原住民的聖山,亦是排灣、魯凱等台灣原住民祖靈歸宿之地,所以原住民成年禮的學員都會來到此地宣誓、授印,接受長老的祝福,與天地同飲成年酒,整個成年禮儀式都會在大武山英烈與祖靈、山神的面前完成。
偷偷前來覓食的金翼白眉。
請其他山友幫我於大武祠拍張紀念照。
從大武祠到三角點的路程,大致是走在瘦稜脊上,奇嶙怪石加上高大鐵杉及高矮箭竹當道。必須先下至鞍部,再翻越過三個假山頭,第四個山頭就是北大武山的山頂了!從稜線上眺望北大武山,北大武的山頂遠看有一處小凹陷,非常好辨別。
北大武的鐵杉和雲海~
喜好冷溫帶的巨大鐵杉,聳立在北大武山的稜線上!
中午12:40左右,經過8.5K木樁,此處地面較為泥濘,由此到山頂的最後一段路線非常難纏,不斷的上下上下,接著才看到北大武的山頭在那高高的地方出現。經過上下起伏的三個假山頭後,這趟路程的標的北大武山頂才會出現在你眼前。
嘿嘿~北大武的山頂終於到了!當您看到到這個最後的石坡,就表示三角點到了。
下午1:20左右抵達北大武山頂,山頂為一大塊岩石構成,腹地不大,約可同時容納十餘人,具有360度的展望,同時也立有最後一根編號46號的號碼木樁。扣除吃午餐的時間,距離早上出發時間大約走了6個小時。今天的天氣很好,展望一級棒,藍天白雲的景象讓人特別得開心,大夥兒也在山頂上盡情的拍照。
山頂立有一面木牌。北大武山,海拔H3092M,一等三角點,百岳092,台灣五嶽之一。
北大武山又稱大武山,屏東縣最高峰,標高3092公尺,名列百岳第90號,山頂立有一等三角點。山頂的雲海,氣勢磅礡!由山頂隔著兩道稜脈,可看見遠方的南一段稜線。前人的記錄顯示,從北大武山頂沿著東稜可一路下到台東比魯溫泉出太麻里,但路跡似乎並不明顯。
北大武登頂紀念照,我的第20座百岳。這張紙牌是在三角點旁邊順手撿到的。
今日本團14位團員全部順利登頂!可喜可賀!
北大武山的名字裡雖然有個「北」字,其實它是全島最南端的一座超過三千公尺的獨立山頭。如此一座不太高的山,卻是所謂的【台灣五嶽】之一, 實因其有類似泰山的氣勢,據說天氣好的時候 (通常指的是十月份), 從山頂可環視台灣南島三面的海岸線(太平洋、台灣海峽、巴士海峽)。或許此說法可能誇張了一點, 不過在北大武山的緯度上,台灣島的寬度只有77公里, 其西側有寬約37公里的高屏平原,它是一座在40公里的跨距內拔地而起的三千公尺獨立山峰。此外,從卑南主山算起,中央山脈在它的北方有長達62公里的陷落,而它的南方更是一路迆邐80公里直奔貓鼻頭入海。由此可見,北大武山果真的是雄霸南台一方,不愧被稱之為【台灣五嶽】之一。
所謂的【台灣五嶽】是指,台灣最高峰3952公尺 的【玉山】,跨新竹縣五峰鄉,尖石鄉,苗栗縣泰安鄉,台中縣和平鄉,標高3886公尺 的【雪山】,中央山脈北段最高峰3742公尺 的【南湖大山】,中央山脈全段最高峰3860公尺 的【秀姑巒山】,以及泰武鄉標高3090公尺的【北大武山】。
登頂後沒多久,兩位單攻的父子檔也接著到達,請他們幫本團團員在北大武山頂拍張紀念照。本團裡有三位團員腳程較快,早已快我們一步登頂並先行折返下山,故不在照片之中。北大武山漂亮的鐵杉純林、超級雲海和無敵視野,絕對值得每位愛山人士前去走一趟!此行很幸運碰到非常晴朗的好天氣,得以用照片留下美麗的影像,再加以文字紀錄,這些都將成為日後珍貴的回憶。
咦~有飛碟!?
大夥兒在山頂休息20分鐘左右,激情過後,是時候該下山了,再晚一點出發可能就得摸點黑了。我們大約下午1:40左右啟程下山~
北大武山最著名的的鐵杉和雲海景致~
大武山神社又稱「大武祠」,始建於西元1931年,為當時日人祭祀天照大神之處所。目前遺址所在,坐落於海拔2940公尺的北大武稜線上,距離北大武三角點尚有1.0K路程。據說當年日人預計將神社建於北大武山頂,受到排灣族人強烈反對,認為聖山受到了侵擾,但日人執意興建,卻屢次遭受雷擊,最後不得已才搬遷到現址。
大武祠遺跡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是戰歿者的忠魂碑,已頃頹殘破,但碑文尚在,旁有翻譯說明牌一面(註),乃日軍為紀念原住民所組成之高砂義勇軍,在南洋奮戰犧牲的忠烈事跡而建。此碑落成於昭和19年(民國33年,西元1944年),即日本投降的前一年。上層遺留象徵神社的木製鳥居及神龕,現場依稀可看出當年神社的規模,是台灣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高山神社遺址。
昔日的帝國統治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今日的大武神社裡面已經改成供奉百步蛇了,大武祠神社的神龕裡頭放著一塊刻畫百步蛇圖案的石板。
大武神社牌樓旗竿現已被破壞殆盡,僅剩水泥基座仍穩固。
以前這裡還有一個日式鳥居,但目前已經倒塌,變成地上三根木頭成為讓山友休息的座椅,但是原住民供奉的百步蛇神則還端坐在此。
下山時回望通往大武神社的表参道。
下午3點半左右回程下山經過稜線上叉路指示牌
下山途中遇到兩位外籍山友才正要輕裝上山,老外的登山風格真令人佩服!
下山途中經過6.3K最後水源地,大家都停下來裝水,我也再次用水瓶裝滿乾淨的山泉水,準備帶回營地煮晚餐和泡茶用。話說臉盆水源和檜谷山莊的水源其實是同樣的水,今天所走的路可以說就在這條溪溝南側的山坡上。
話說檜谷水源從6.3K最後水源地開始,經過兩公里傾瀉一千公尺,到達海拔一千五百公尺處進入較平緩的溪床而轉向西北, 繼續淌流十二公里來到一個叫做"好茶"的地方,就被人取名叫做"隘寮南溪"。有隘寮南溪就有隘寮北溪,此兩溪匯合之後改名"隘寮溪"一起流入三地門,河道彎曲鋪出一片優美的山谷平原。此後隘寮溪又流到里港跟"荖濃溪"會合, 又被當地人稱之為"二重溪"。這二重溪淌流六公里之後與"旗山溪"會合,按理應該稱作"三重溪"才對,可是它的新名字卻叫做"高屏溪"。
下午4:50左右,經過5.5K木樁~
回程時再次經過大武神木~
下午5:30左右,經過4.5K木樁~
將近下午6點左右全員順利平安回到檜谷山莊,沒有摸黑沒有用到頭燈,一切都在預定的計畫之中。回到山莊,Jack已經煮好香菇海帶湯等著大家了,喝了熱湯、簡單吃了泡麵和團員準備的料理當做晚餐,跟團員們宣告明天5點起床、6點出發下山,於晚上8點多安心入睡!
檜谷山莊(5點起床、早餐、出發)→4.0K檜谷山莊叉路口→3.8K光明頂/喜多麗斷崖→越嶺鞍部→舊登山口→第二新登山口→搭接駁車下山(到萬巒吃慶功宴)→高雄→賦歸
最後一天清晨5點左右起床,準備打包下山了。今天的早餐依舊是以簡單的沖泡飯、蛋花湯以及一杯黑糖薑母茶來搞定!
早晨的檜谷山莊充滿綠意!
因為後天還要再帶另外一團上來一次,所以就決定將帳棚、睡袋直接留在營地。
檜谷山莊旁的料理台,炊煮東西可在走廊煮,長長的走廊,煮起東西來毫不擁擠。由此直走到底下石階後就可看到廁所,廁所後方有溪谷可取水。
早晨6:50左右,檜谷山莊的溫度大約只有8度。
大夥兒收拾裝備準備下山了,早上7點左右背包上肩出發離開檜谷山莊。
下山途中再次經過3.8K光明頂。
團員阿杰~
崩塌地一景~
步道上綠意盎然~
上午9點半左右,全員順利回到舊登山口。
玄參科之"倒地蜈蚣"是春夏秋冬各種時節所特產的野花,也許可能是它植株匍伏蔓生的特性以及葉子著生的型態,而被聯想成百足蜈蚣。它那大而明顯的藍紫色花朵,點綴在潮濕的斜坡草地上,非常可愛,別稱四角銅鐘、釘地蜈蚣、蜈蚣草等。一年生草本,莖纖細,方形,葡匍性,長可達30公分以上。葉具短柄,疏鋸齒緣,花腋生,單立。花冠唇形,上唇二淺裂,下唇三裂,長約2.5-3公分,藍紫色,頗美。蒴果長橢圓形,種子多數!倒地蜈蚣最大的特徵是"爬在地上"。全年開花,可入藥,治中暑、痢疾、火傷、傷風、筋骨痛等,又名"老鼠拖稱鎚"!
今天是農曆大年初四,我們下山時遇到了非常非常多的團體正要上山,其中還有許多國小的小朋友,看來北大武真的是一座非常熱門的高山百岳呀!
上午10:50左右,全員順利回到新第二登山口,兩位司機已經備好飲料在此等待我們。
整理完裝備,大夥兒興致勃勃準備到萬巒去吃慶功宴了。而這趟北大武登山行也算是圓滿完成,感謝此行參加的所有團員,謝謝你們!期待他日有緣能夠再次一起爬山!